结缘南繁,从甜椒起步
在三亚市海棠湾畔的陇海村,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蔬菜研究所的南繁育种基地里郁郁葱葱,这里占地百余亩,各种 茄果、 西甜瓜、南瓜育种材料长势良好。 耿三省是 蔬菜所 里较早参与南繁育种的 育种团队 。 2001 年冬天, “ 不想在北京没事干 ” 的他来到海南岛,在蔬菜研究所刚从村里租用的基地里划出一小块自留地,开始了辣椒的南繁育种。 “海南不仅是来加代育种,还可以跟踪辣椒品种示范试验。” 耿三省说。作为一名来自北京市科研机构的育种专家,育成的新品种被华南的种植户认可,离不开南繁基地的滋养。 近几年,耿三省和团队新培育 的 “国福”“国禧”“胜寒” 等系列辣椒新品种抗病、抗逆,在海 南及华南地区较大面积推广应用。 而早在1999年,耿三省就率先在国内实现了 “七彩辣椒” 配套品种的国产化,打破国外垄断。 甜椒育种是耿三省的本行。“虽然积累了些材料,但当时还没有十分满意的品种。”到南繁基地后,个把月前刚从北京试验田收获的材料又可以在三亚种上。利用南繁加代快一点出成果,是耿三省最现实也最迫切的愿望。 “一个好的辣椒育种材料至少要六代后才稳定下来,原来需要6到7年时间, 通过南繁加代可以缩短一半时间 ”。耿三省说。 2007年,耿三省在三亚南繁基地。 坚持了10年,耿三省终于培育出了自己满意的品种,系列甜椒、辣椒新品种的销量也开始大幅增长, 从2001年的18万元营业额成长到2012年的700多万元。 以“京甜3号”甜椒为例,该品种的四心室率可达78.6%以上,在广东湛江、海南文昌等地的市场占有率达65%,曾在2007至2015连续成为农业农村部推介的市场主导品种。 多年来,由耿三省培育的 “京彩” 系列彩椒品种改变了我国彩椒生产完全依赖国外进口种子的局面,实现彩椒国产化。与此同时,适应保护地和露地种植的 “京甜”“京辣” 系列品种竞争力逐渐增强,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 “ 京甜3号 ”甜椒适合南菜北运基地种植。辣椒意外染病,焉知非福
未到海南前,耿三省就被南繁加代深深吸引,在三亚扎根数年后,耿三省发现了异地选育更多的妙处和优势。 2010年的国庆前后高温多雨,辣椒苗在十一月初定值到大棚后长势良好,杂交授粉工作也已顺利完成。 “谁知十二月中旬,大棚里开始暴发疫病,大家都有些招架不住。” 耿三省站在地里,看着不断死去的辣椒苗十分惋惜。 2010年12月上旬,三亚南繁基地大面积发生 辣椒疫病 。 但就在这场疫病后,耿三省惊喜地田间发现了一批宝贵的高抗疫病甜椒大果型育种材料和品种。 “在北方选育抗病株需要人工灌根接种鉴定,效果远没有在田间自然筛选好。” 另一方面,参加南繁育种后,耿三省对原本的育种材料的认识也加深了,许多新性状被挖掘出来。 培育一个品种需6至7年,但毁掉一个品种有时只需要一场台风。 耿三省至今仍清晰记得2003年立冬后海南十分罕见的台风“尼伯特”。当时纱棚里的育种材料长势喜人,眼看着就可以收种子。突如其来的台风后,地里狼藉一片,到处是折断的枝条和混着泥水的叶子,纱棚被扯得支离破碎,植株上挂的辣椒果也所剩无几。 深夜里,耿三省打着 手电筒到地里查看受灾情况,冒着台风,雨点就像小石头子砸在脸上。 台风过后,天空放晴。育种不能停步,科研还要继续,耿三省和团队重整旗鼓,一点点清理试验田,扶起每一株辣椒。好在所有育种材料最终都留下了一些种子,虽然采种量大量减少,但没有影响到加代繁殖。 随着南繁的重要性凸显,蔬菜研究所自2008年加大了南繁育种面积,同时建起塑料大棚,加强防风防雨措施,还加盖宿舍楼,科研人员的吃住条件也得到明显改善。 每年到南繁基地,耿三省一待就是好几个月。“好在有家人的理解和支持,育种家都是这样,为了南繁,每年冬天还是得来海南。”深耕市场,转向耐低温育种
(资料图)
人物介绍 PROFILE
耿三省
工作单位: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蔬菜研究所、国家蔬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职称: 研究员
专业: 蔬菜学
研究方向: 辣椒遗传育种
1992年研究生毕业于中国农业大学,曾担任茄科蔬菜育种室主任(2013年9月至2022年4月)、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北京市蔬菜产业体系设施蔬菜创新团队岗位专家、《辣椒杂志》编委。
从事辣椒遗传育种研究工作30年,先后承担国家及省部级重大科研项目40余项,累计科研经费3500万元以上,获得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2项,发表文章45篇,其中SCI10篇 ,出版辣椒相关专着3部 。
有关辣椒胞质雄性不育系CMS的研究与利用,居国际领先水平,大果灯笼形100%恢复系育成,实现了重大突破,填补了世界空白,该成果于2014年获得国家发明专利。
充分利用三亚基地异地育种优势,先后育成“京甜”“京辣”“国福”“国禧”“国塔”“胜寒”等系列辣椒新品种60余个,其中19个通过国家或北京市鉴定, 2005年以来累计推广辣椒良种350万亩以上,累计创收约1.2亿元以上,产业化规模居全国同行前列,直接带动农民增收20亿元以上,取得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2018年相继获得“智汇郑州·1125聚才计划”创新领军人才以及山东省青州市产业领军人才;连续多年被广东种业大会(原广东种业博览会,2014年至今) 、郑州中原地展 (2018年至今) 聘为辣椒优良品种推荐专家组组长。
记者丨农财君 编辑丨农财君 联系农财君丨18565265490